2024年11月18日,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汉语言文化中心在安乐哲工作室举办学术沙龙活动。本次工作坊的主题为“一多不分”视域下的学术研究,国际教育学院、国际汉语言文化中心科研团队成员参会,工作坊由国际汉语言文化中心执行副主任邓昊博士主持。
在活动中,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常青向与会教师介绍了“一多不分”、“一多二元”的哲学涵义,通过比较中西两套阐释域境的内在差异性,揭示出中国哲学整体性、动态性的特点,以及西方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二元对立的哲学思想。在“一多不分”理论框架下,举例说明安乐哲教授阐释为主,翻译为辅的中国哲学典籍翻译观。同时结合国际中文教育的特点,探讨了汉字结构与中文意向性语言的特点,与英文的符号语言形成鲜明对比,两种语言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西两套话语体系的内涵与差异。
在翻译和阐释方面,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崔旭提出了翻译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见解,同时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主张要让西方世界深入了解中国哲学和文化。关于《道德经》中“道”的翻译问题,他提出“道”不应简单翻译为“规律”,而是应理解为包含规律和动态过程的多义性概念。
在中西哲学差异性比较方面,邓昊博士以中医理论为例,探讨了对“一多不分”哲学理论的理解,通过在中医中的应用,以及针灸和中医调理气血的整体性关系来阐释“一多不分”在科研工作中的思考。
刘璐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商贸谈判中“一多不分”的实例。在商务谈判中,应从整体思维角度出发,谈判双方不应只着眼于自身利益,应基于相互关联的需求,寻找质量、价格、服务等多因素的最佳组合点,达成合作共赢,而不是单纯划分你我利益。
在汉语教学方面,王卉博士认为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难点。目前我校留学生第一语言大多为俄语,注重学习者母语与汉语间的区别尤为重要。在汉字教学时对汉字造字法和用字法进行详细讲解更有助于留学生对汉字及中国文化的理解。
在语言学习技术应用方面,汉语言专业负责人程程阐述了语言教学中对比方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将游戏化学习应用于国际中文教学的研究思路。探讨了国际中文教学中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设置,并强调了实验对学习者的激励作用,并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读博士崔慧颖就俄罗斯媒体话语中的孔子形象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儒家思想在不同文化中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并提出将这种研究方法应用于其他国家和文化的研究思路。
与会教师积极分享他们的学术见解之后,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王琳琳和教师们就如何推进国际汉语言文化中心建设展开讨论,鼓励大家深入学习安乐哲教授“一多不分”思想和方法论,结合本职工作及研究方向,多出高质量成果,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教师们还就如何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以及如何在国际舞台上更有效地推广中国哲学和文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学术沙龙的成功举办不仅增进了科研团队成员对彼此科研方向和学术观点的了解,也为未来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